悍将成群——昔年八一男篮的那些“可”和“克”
八一男篮已经解散了,篮坛军旅已成 历史 。但是对于老球迷来说,铁血军魂是难忘的,虽然最后几年八一队成绩大幅下滑,但是曾经的铁军劲旅,却已经铸成记忆里的永久辉煌。
除了刘玉栋、王治郅、范斌、李楠、张劲松、刘强……这些曾经叱咤风云的球星,曾经的八一队,还有个很有意思的现象,一批名字中带有“可”和“克”的队员,担纲球队内外线位置的不同角色,有的当主角,有的当配角,并且都继承和保持了八一队的强悍顽强作用,成为八一队篮球 历史 的一部分。
1、陈可
长了一张娃娃脸的陈可,是优秀的3D球员,身高204,有突破,有远投,最突出的是个人防守能力强(这也是当时八一队共同的特点)。陈可曾经参加过雅典奥运会,随八一队获得过四届联赛冠军(那时候叫甲A)。
陈可并不是个得分手,在当时明星云集的八一,更多的是担任防守与策应任务,这也正常,当时的八一队人才太多了,陈可的积极防守与及时呼应,给全队做出了稳定贡献,因此他巅峰时期一般是首发(这不容易)。
看陈可打球很“过瘾”,他突破时步子特别大,三个大步就迈入篮下了,毫不拖泥带水,三分出手也利索,有“快刀斩乱麻”的感觉。
因为伤病的因素,陈可31岁便退役了,担任八一男篮三队教练员。也就是从那个时代开始,因为种种因素,八一队逐渐被其他球队超越。
2、李可
李可重新走入人们的视野,是他成为宁波富邦的教练。
以前,李可在八一队是“硬汉型”大前锋,身高207,在篮下硬顶硬扛,攻防都行,是吃苦耐劳的典型,而且李可有一手现在球员都很少具备的本事:中投,跨进三分线来,你以为他要突破了,孰不知他突然急停出手,而且命中率不错。
2009-2010赛季,李楠退役,李可临危受命,场均13.5分3.5篮板,仅次于王治郅,他最大的特点是“踏实而且好用”,硬朗的球风和全面的技术让他在“八一王朝”衰落期,打出了一拨铁军血性。
李可退役后当八一青年队教练,国家女篮助教,这回因为富邦加入CBA,李可成为注目焦点。希望他在新赛季在岗位上发光发热。
3、李克
成名比较早的李克,曾经在少年队就打出过风头,获得过三届青年联赛冠军,在八一队打了六年,得过二次冠军,算是成绩不错。后来还转战过首钢与佛山。
球风飘逸灵活,是李克的特长,他擅长移动,脚步快,有一种“轻风过境”之感,在场上位置感比较好,和队友讲究默契配合,在后卫线上擅长打聪明球,但是靠着积极与灵活,总是能在场上跑出空间。
不过,李克给人们留下印象最多的,倒是退役以后,当解说,当嘉宾,开办训练营,组建草根篮球队、鸡精篮球队,投身公益事业……忙得不亦乐乎。
帅小伙李克,永远是个活跃人物。
4、胡克
内线球员胡克当年在八一队是“矮个子中锋”(208),他给王治郅打过替补,虽然身高体重并不突出,但是球风比较强悍,在篮下能顶一气,进攻、抢板都很不错。
还是因为伤病,他的职业生涯比较短,27岁便离开了赛场。很可惜。虽然当时他在八一队的时候,八一雄风已经不在,但是胡克在巅峰未至便退出,实在可惜天赋了——与他同时代的韩硕,现在还在场上打球!
退出赛场的胡克,当过王治郅的“领导”,担任八一篮球队副大队长,后来在央视解说席上,也见到过胡克的身影。不管在哪儿,总是为了篮球而奔波了。
5、莫科
莫科从小就显示了篮球天赋,小时候放学了就去吉林 体育 学院打球,幼年球友里还包括他的邻居王博。13岁就进入了沈阳军区青年队。后来加入八一队。
在王治郅到NBA之后,八一男篮内线其实是莫科撑着,那时候有个词叫“科楠组合”,就是李楠和莫科。他和李楠共同承担起得分任务。
在篮下,莫科是“硬汉”型的,他的球风和八一队铁血风格非常契合,顽强、霸气。
与中国其他大中锋一样,莫科外线还有一手三分远投,让他在进攻端游刃有余,当时莫科在场上砍分如砍瓜切菜,攻防两端都很硬,但是他脾气比较火暴,爱发火,有一年季后赛,他还因五次技术犯规被停赛过。
莫科入选过全明星,多次入选国家队,在中锋位置上,是个非常有特色的“硬汉”角色,他的身材不算太高(210),但是强壮,敢于对抗,有一种强烈的“铁军”风骨,看上去有激情澎湃之感。
现在,都是流行小球风格,莫科这样的打法,不多见了。
……
如今,原来八一男篮的“可和克”们,都已经离开了赛场,但是没有离开篮球,岗位不同,目标一致,为了中国篮球添砖加瓦。
难忘当年八一,难忘铁血军魂。
八一男篮李可身高
八一男篮李可身高是,207公分。
中国国家男子篮球队(China national men's basketball team),始建于1917年,于1936年加入国际篮球联合会,因政治原因于1958年退出,1974年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名义恢复会员资格。1978年,中国队首次跻身世界男子篮球锦标赛,1994年勇夺第八名。
1996年、2004年、2008年奥运会男子篮球赛第八名。从1975年起参加亚洲男子篮球锦标赛,在所参加的21届亚锦赛中16次夺冠,其中包括两次五连冠和一次四连冠。中国男篮一共12次参加亚洲运动会男子篮球赛,其中8次夺金牌。
球队历史
中国国家男子篮球队,始建于1917年,于1936年加入国际篮球联合会,由于政治原因于1958年退出,于1974年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名义恢复了会员资格。
1948年伦敦第14届奥运会,征战第14届奥运会的中国男篮10名队员中有4名华侨归侨,李世侨(菲律宾,男篮前锋),于进(菲律宾,男篮中锋),黄天锡(马来亚,男篮中锋),蔡文华(菲律宾归侨,男篮中锋)。他们在23支球队中取得第18名的成绩。
1975年,是亚锦赛的第八届,举办地在泰国曼谷。中国男篮首次获得了参加亚锦赛的资格。在主帅钱澄海的率领下,中国队9战全胜,首次参赛便获得冠军。在接下来四届亚洲锦标赛中中国队全都完成了卫冕任务,成就了亚锦赛历史上第一个五冠王。
被称为“刘玉栋接班人”的八一球员李可为何会在29岁退役?现状怎么样?
李可,这个名字是不是很多球迷都感到陌生,如果在加上八一男篮球员,或许大多数球员会想到的是如今在解说岗位上的李克,可是在当年,李可的天赋着实压制李克的存在。李可是谁呢?看看当年球迷送给他的外号“刘玉栋接班人”你就知道球迷们对他有多少期望了。SO,问题来了,被成为“刘玉栋”接班人的八一球员李可为何会在29岁选择退役呢?那啥,还请诸君听我往下细细道来。
李可出生于1981年5月,2011年,当李可告别赛场的时候,他还未满30岁,本应该巅峰的岁月,为何李可选择了退役呢?接下来,我们先来了解下李可。身高207公分的河北小伙子李可在16岁就进入了八一男篮。因为年龄小、经验不足,李可在八一男篮坐了几年的冷板凳,2002年,21岁的李可迎来小爆发,凭借着联赛的优秀表现,李可入选了中国男篮,并在雅典奥运会上有不错的表现。
同样稳健的中投,犀利的突破,09赛季能够场均拿到13.5分、5.2篮板,得分仅次于王治郅是队内的二号得分手。出色的表现,让李可被很多球迷称他为“刘玉栋接班人”。对于这个名号,李可认为自己不够格,他也想奋力去追赶前辈。
讲真的,你听说过男篮球员玩物丧志把自己玩废的,但是你听过拼命练习把自己练废的吗?很不幸,李可就是。为了追赶前辈,为了能有更好的表现,李可玩命的训练,可是因为练得太勤,李可的小腿肌肉部分钙化,这也大大影响了李可的状态。10-11赛季,李可场均可以拿到6.5分、2.8篮板,此时他的身体状态已经不再适合征战CBA,于是,29岁的李可无奈的选择了退役。
退役后的李可并没有离开八一男篮,也没有远离篮球场。经过一阶段的系统学习,李可成为了八一青年队的助理教练,继续为八一男篮青训努力着,也继续为中国男篮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。
说李可是刘玉栋的接班人,显然有些高估李可了,李可在八一王朝时期,只是内线的蓝领,虽然具备一定的中投能力,但是始终也算不上核心球员。
李可的父母都是教师,父亲姓李,母亲姓可。由于李可小时候就比同龄人要高,李可的骨龄测试预测超过2米,加上父亲是 体育 老师的关系,从小李可就接触篮球。13岁时,八一男篮教练在野球场上发现了李可,最终把李可带入八一青年队。李可虽然场上缺乏灵性,但是训练却十分刻苦,在场上完全是按照教练战术布置打球,所以深受当时八一队主教练王非喜爱。
李可在退役之前就因为腿部骨骼钙化严重缺席了不少比赛,随着年龄的增长李可的伤病越来越多,所以无奈之下早早选择退役,另一方面原因也是因为队球队位置被莫科渐渐取代。当年八一男篮的王朝时期,不仅仅是凭借一批优秀的球员,更主要的是八一男篮的训练强度非常大,李可又是非常刻苦的球员,大运动量的训练也是导致李可职业生涯短暂的原因。
退役之后的李可并没有离开八一男篮,而是担任八一男篮三队的教练员,为八一男篮继续挖掘好苗子。但是李可很难再走进球迷的,如今八一主教练王治郅,八一青年队主教练张劲松,论资历都要远高于李可,李可只能默默的在幕后为八一男篮做贡献。
您有什么不同见解吗?欢迎大家一起讨论留言,说出您的看法。
对于CBA联赛来说,这个赛季无疑是非常艰难的,因为这正是整个联赛借助NBA的情况获得更高知名度和热度的好机会,眼下却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而不得不经历联盟 历史 上第一“停摆”。
标签:八一男篮李可